選擇池上作為今年春天的度假地,是帶著實現願望的心情而來的。
上ㄧ次來到台東,轉眼間已過了3年,這3年來似乎感覺空空的不知道想甚麼做了甚麼?時間就這樣過去了,直到今年初認真的決定,一定要讓自己來一趟春天放空旅行,那麼東部一定是首選。
花蓮給我的感覺比較硬一點,感覺是要留給欣賞雄壯大自然景色需求的旅人, 台東,實在軟性多了。
比起那些壯闊的景觀....台東是很寧靜、低調的。
它是一個不需要刷存在感的地方。
不清楚台東之美的人,會說台東就是後山,台灣最後一塊淨土,也就是偏僻、開發較少的鄉下,可是在我眼中,台東是一塊寶地,台東帶給我的感受,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,只有那些已經到了一定的年紀的人(我是說我自己啊~),且還懂得知足、感恩並積極讓自己更好的人,會懂的台東帶給了我們些甚麼。
不清楚台東之美的人,會說台東就是後山,台灣最後一塊淨土,也就是偏僻、開發較少的鄉下,可是在我眼中,台東是一塊寶地,台東帶給我的感受,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,只有那些已經到了一定的年紀的人(我是說我自己啊~),且還懂得知足、感恩並積極讓自己更好的人,會懂的台東帶給了我們些甚麼。
啟程前往台東的路上,我從未看到那麼多車子塞在屏鵝公路上,是今年的清明連假太多天嗎?一直覺得往後山的這條路是沒那麼多人的,因為很多人都往墾丁了。
過了楓港轉入山區,天氣晴朗,陽光普照,越往台東境內,越是乾淨無塵。
就連空氣中的氛圍 ,也漸漸擺脫了西部地帶的忙碌煩憂,取而代之的,是一種沉靜,一種安定的力量。
有人跟我說,旅行的最高境界,就是「隨遇而安」。
多短的四個字....我卻一直沒能做到。
年輕時後,是不允許談論隨遇而安的,隨遇而安不過就是一種消極的逃避嗎?年輕人事業心重,怎麼能隨遇就安?
多年來在北部大城市的庸庸碌碌,最後仍然選擇回鄉作為人生旅程的原點再開始。從不後悔也毫無悔恨,或許我也是個戀家且注重歸根的人吧~小時候念了陳之藩先生寫的「失根的蘭花」,此後對於「根」、「飲水思源」這類的情懷特別注重,不想自己成為拋棄家鄉的無情之人,甚至變成了失根的蘭花一般,隨風飄零。
四月天是一年當中暖冷交接的時期,屏東與台東的山區交接地段相當涼爽,陽光和煦,比起墾丁的熾熱,台東的陽光,真適合想沉靜放空的人。
池上位於台東的北端,接近花蓮境內,我們先經過了海邊,接著進入花東縱谷的台9線,這一條長長的花東縱谷省道,沿途盡是好不悠閒的田園風光,層疊的山巒,常見雲霧纏繞在山頂端,平坦、廣大的稻田,令人神清氣爽。
抵達池上的第一天,已經來到晚上六點半了,第一餐當然就是買了池上便當。
在民宿辦理登記入宿的時後,民宿小管家問我到哪買便當了?她說:你們去的那間不是在地人去的唷!我告訴妳,我們在地人會去哪買真正的池上便當。
好可愛的小管家,初次碰面便落落大方的分享在地人的一些寶貴資訊,不禁讓我想起,那些年在台北隻身打拼奮鬥的日子,遇見的人事物,實在有點感慨「人情薄如紙」的空虛感。
台北是台灣最繁華進步的城市,最新,最好的,都在台北。還年輕的時後,不會深究其義,等過了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轟轟烈烈年華,現在的我開始思考,像台北這樣的首善之區,的確是甚麼都最好嗎?且到底「好」甚麼呢?
離開台北六、七年,我還是喜歡台北,也一直覺得台北是我的第二個家,因為我的大學母校就在新北市(當年的台北縣),出入台北市區,對我來說是家常便飯。
如果有人問我,十年的北部生活,之於我而言究竟留下了些甚麼?現在我的答案或許跟再十年後的答案不同,現階段我的答案,其實仍然有些模糊與不確定。十年台北生活讓我留下了甚麼?
『確立堅毅的心性,終於體會怎麼做才是真正的『把握當下』,珍惜擁有吧~但請一定要懂得取捨。』
而上述的那些獲得,都將轉化成硬若磐石的基礎,面對往後的挑戰來淬鍊自己,成為一個可以坦承面對真實自己的大人,然後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更好、更妥當的『成熟大人』。
我想,這是我目前的心境吧!成熟的大人,不妨從練習「隨遇而安」做起。
隔天(第二天)我特地早起,走出民宿,池上的清晨,空靈的有點不真實,多想時間就停留在這一刻,好讓我走遍池上每一個角落。
這次的旅行,我已經不急著拍照了。
以前每一次旅行,看見甚麼,忙著記錄,不斷的按快門,深怕捕捉不了珍貴的每一刻。拍了老半天,回神想用眼睛好好看,用心神好好體會的時候,已經到了必須出發往下一站的時間點,久而久之,不知道自己拿著想機猛拍,除了那些照片以外我留住了甚麼?
出發去旅行,是為了自己,也為了自己所關心的人,所以請把妳的相機先收起來,妳要做的是牽起旅伴的手,出發。
相機可以紀錄剎那間的永恆,但其實,真正的永恆,存在妳與旅伴的心中,真正的永恆,是你們旅行中的互動痕跡。
無論是相視而笑的一刻,普通的一句噓寒問暖,或者是旅程中相互扶持的關照...這些再平凡不過的每一刻,才是旅行中最美的永恆。
所以,大自然的美景一直就在那兒,不改變也不會消失,旅行中最美的風景,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、情緒交流。旅行讓妳更明白自己,也讓旅伴們,了解彼此,更加珍惜彼此。
這次是第二次來台東,我總共安排登山步道健行,進行在地小吃探訪,更安排整整一天待在民宿周圍騎單車等活動行程,為的就是兼顧旅伴們的需求。
第一次走瓦拉米步道,就喜歡上這個步道了。爬山健行,我很怕太陽很大~但其實太陽很大才能襯托山景的美,但是會很熱。
來瓦拉米步道的這一天,太陽很大,可是步道裡頭很涼爽!
我們這次來回走了5公里,長輩、孩子都在,能走這樣多已經滿足了。
途中經過山風一號、二號吊橋,在吊橋上我懂為何取名山風,因為吊橋連接兩端的河谷,夠高,加上地形所以風大,走在吊橋上風吹來非常涼爽,且會晃動(笑),蠻推薦喜歡爬山健行的家庭來此一遊,算是闔家歡路線。
當天晚上回到民宿,大家都因為白天運動過,心情很放鬆,連在外不好入眠的人也一覺到天明。或許,有些人會覺得,大老遠跑到台東,應該要多看幾個景點吧?有點浪費好不容易出門的這一趟是嗎?
但我的想法是,與其走馬看花去每一個點,不如慎選一個旅伴們都會喜歡的地方,花點時間多體會一些它的氛圍與景觀。
走馬看花的旅遊,很容易變成「上車睡覺,下車尿尿」的無力狀,真的是好不容易花了時間、金錢來這兒一趟了,假使離開了僅存「此生看過一次即可無需再來」或像是戲謔式說法形容的「不來遺憾終生,來了終身遺憾」這類感想,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金錢吧。
池上最迷人的特點,就是那無處不是山巒環繞的無際平坦稻田,即便是農人彎腰耕作的畫面,都能讓妳駐足停留。
來池上的第三天,我沒打算去哪裡,足足一整天的時間,我會在民宿周圍,走動。
與民宿管家租了幾台腳踏車,全家出發來看仔細池上的美吧。
因為價格與需求的因素,我們並沒有使用電動腳踏車,有人問,會太累吧?當然會累,白天太陽頗大加上騎腳踏車本來就是一種運動,沒多久就滿身大汗了。
這一天,民宿正前方的伯朗大道、天堂路遊客算多,我們這一家子騎著非電動的單車,看著一台台電動的單人腳踏車、雙人協力車、有遮陽棚或沒遮陽棚的四人電動車經過身邊,一開始其實有點不好意思,漸漸的,一步一步的腳踏著車,聽著自己的呼吸,寧靜中,我開始感到快樂,感到感恩,感謝好多的好多~讓我今天可以帶著家人來此,一家人緊緊相繫的幸福。
我2015年第一次到池上之後,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。在2016年的某一天當我得知蔣勳老師發表有關池上的新書「池上日記」,我很驚喜的馬上訂購一本。
2016年五月,蔣勳老師在他的臉書寫下這段話:「池上日記,記錄ㄧ年多在池上生活的記憶:土地、歲月、季節,春耕、秋收,天空的雲,苦楝與茄苳不同時間的開花與結果……我找到自然的秩序,找到自己內在呼吸的秩序。雲淡風輕,說的是風景,其實也是心情。」
2年過後的2018,我還是沒能看懂蔣勳老師在「池上日記」裡頭所寫下的一切,我覺得對我而言,太深澳,太難領悟。
目前的我,當下只知道,用力踩踏著單車的過程,產生一種純粹;此時此刻,我只作一件事情,以自己的力量規律的使腳踏車前進,由遠到近,看遍每一個角落的花草樹木,最終我獲得平靜。
平靜的力量,讓妳的思維清晰,情緒穩定;平靜的力量,使妳沉澱一切,做了幾個很好的決定,實踐去讓生命更美好。
離開池上的一刻,我很不捨,但沒有悲傷。
我的不捨,在於要離開這個讓我學會如何平靜的天堂,不必悲傷是因為,哪天想來了,妳只要出發,便會到達。
第二次離開池上,決定要重拾「池上日記」,把整本閱讀完畢,無論我是不是能懂得那樣的境界。
就讓寧靜沉穩的心境帶著自己出發前往人生下一個定點吧~只要妳心所向,這條路,就為了妳而寬闊平坦了。
池上位於台東的北端,接近花蓮境內,我們先經過了海邊,接著進入花東縱谷的台9線,這一條長長的花東縱谷省道,沿途盡是好不悠閒的田園風光,層疊的山巒,常見雲霧纏繞在山頂端,平坦、廣大的稻田,令人神清氣爽。
抵達池上的第一天,已經來到晚上六點半了,第一餐當然就是買了池上便當。
在民宿辦理登記入宿的時後,民宿小管家問我到哪買便當了?她說:你們去的那間不是在地人去的唷!我告訴妳,我們在地人會去哪買真正的池上便當。
好可愛的小管家,初次碰面便落落大方的分享在地人的一些寶貴資訊,不禁讓我想起,那些年在台北隻身打拼奮鬥的日子,遇見的人事物,實在有點感慨「人情薄如紙」的空虛感。
台北是台灣最繁華進步的城市,最新,最好的,都在台北。還年輕的時後,不會深究其義,等過了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轟轟烈烈年華,現在的我開始思考,像台北這樣的首善之區,的確是甚麼都最好嗎?且到底「好」甚麼呢?
離開台北六、七年,我還是喜歡台北,也一直覺得台北是我的第二個家,因為我的大學母校就在新北市(當年的台北縣),出入台北市區,對我來說是家常便飯。
如果有人問我,十年的北部生活,之於我而言究竟留下了些甚麼?現在我的答案或許跟再十年後的答案不同,現階段我的答案,其實仍然有些模糊與不確定。十年台北生活讓我留下了甚麼?
『確立堅毅的心性,終於體會怎麼做才是真正的『把握當下』,珍惜擁有吧~但請一定要懂得取捨。』
而上述的那些獲得,都將轉化成硬若磐石的基礎,面對往後的挑戰來淬鍊自己,成為一個可以坦承面對真實自己的大人,然後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更好、更妥當的『成熟大人』。
我想,這是我目前的心境吧!成熟的大人,不妨從練習「隨遇而安」做起。
隔天(第二天)我特地早起,走出民宿,池上的清晨,空靈的有點不真實,多想時間就停留在這一刻,好讓我走遍池上每一個角落。
這次的旅行,我已經不急著拍照了。
以前每一次旅行,看見甚麼,忙著記錄,不斷的按快門,深怕捕捉不了珍貴的每一刻。拍了老半天,回神想用眼睛好好看,用心神好好體會的時候,已經到了必須出發往下一站的時間點,久而久之,不知道自己拿著想機猛拍,除了那些照片以外我留住了甚麼?
出發去旅行,是為了自己,也為了自己所關心的人,所以請把妳的相機先收起來,妳要做的是牽起旅伴的手,出發。
相機可以紀錄剎那間的永恆,但其實,真正的永恆,存在妳與旅伴的心中,真正的永恆,是你們旅行中的互動痕跡。
無論是相視而笑的一刻,普通的一句噓寒問暖,或者是旅程中相互扶持的關照...這些再平凡不過的每一刻,才是旅行中最美的永恆。
所以,大自然的美景一直就在那兒,不改變也不會消失,旅行中最美的風景,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、情緒交流。旅行讓妳更明白自己,也讓旅伴們,了解彼此,更加珍惜彼此。
這次是第二次來台東,我總共安排登山步道健行,進行在地小吃探訪,更安排整整一天待在民宿周圍騎單車等活動行程,為的就是兼顧旅伴們的需求。
第一次走瓦拉米步道,就喜歡上這個步道了。爬山健行,我很怕太陽很大~但其實太陽很大才能襯托山景的美,但是會很熱。
來瓦拉米步道的這一天,太陽很大,可是步道裡頭很涼爽!
我們這次來回走了5公里,長輩、孩子都在,能走這樣多已經滿足了。
途中經過山風一號、二號吊橋,在吊橋上我懂為何取名山風,因為吊橋連接兩端的河谷,夠高,加上地形所以風大,走在吊橋上風吹來非常涼爽,且會晃動(笑),蠻推薦喜歡爬山健行的家庭來此一遊,算是闔家歡路線。
當天晚上回到民宿,大家都因為白天運動過,心情很放鬆,連在外不好入眠的人也一覺到天明。或許,有些人會覺得,大老遠跑到台東,應該要多看幾個景點吧?有點浪費好不容易出門的這一趟是嗎?
但我的想法是,與其走馬看花去每一個點,不如慎選一個旅伴們都會喜歡的地方,花點時間多體會一些它的氛圍與景觀。
走馬看花的旅遊,很容易變成「上車睡覺,下車尿尿」的無力狀,真的是好不容易花了時間、金錢來這兒一趟了,假使離開了僅存「此生看過一次即可無需再來」或像是戲謔式說法形容的「不來遺憾終生,來了終身遺憾」這類感想,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金錢吧。
池上最迷人的特點,就是那無處不是山巒環繞的無際平坦稻田,即便是農人彎腰耕作的畫面,都能讓妳駐足停留。
來池上的第三天,我沒打算去哪裡,足足一整天的時間,我會在民宿周圍,走動。
與民宿管家租了幾台腳踏車,全家出發來看仔細池上的美吧。
因為價格與需求的因素,我們並沒有使用電動腳踏車,有人問,會太累吧?當然會累,白天太陽頗大加上騎腳踏車本來就是一種運動,沒多久就滿身大汗了。
這一天,民宿正前方的伯朗大道、天堂路遊客算多,我們這一家子騎著非電動的單車,看著一台台電動的單人腳踏車、雙人協力車、有遮陽棚或沒遮陽棚的四人電動車經過身邊,一開始其實有點不好意思,漸漸的,一步一步的腳踏著車,聽著自己的呼吸,寧靜中,我開始感到快樂,感到感恩,感謝好多的好多~讓我今天可以帶著家人來此,一家人緊緊相繫的幸福。
我2015年第一次到池上之後,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。在2016年的某一天當我得知蔣勳老師發表有關池上的新書「池上日記」,我很驚喜的馬上訂購一本。
2016年五月,蔣勳老師在他的臉書寫下這段話:「池上日記,記錄ㄧ年多在池上生活的記憶:土地、歲月、季節,春耕、秋收,天空的雲,苦楝與茄苳不同時間的開花與結果……我找到自然的秩序,找到自己內在呼吸的秩序。雲淡風輕,說的是風景,其實也是心情。」
2年過後的2018,我還是沒能看懂蔣勳老師在「池上日記」裡頭所寫下的一切,我覺得對我而言,太深澳,太難領悟。
目前的我,當下只知道,用力踩踏著單車的過程,產生一種純粹;此時此刻,我只作一件事情,以自己的力量規律的使腳踏車前進,由遠到近,看遍每一個角落的花草樹木,最終我獲得平靜。
平靜的力量,讓妳的思維清晰,情緒穩定;平靜的力量,使妳沉澱一切,做了幾個很好的決定,實踐去讓生命更美好。
離開池上的一刻,我很不捨,但沒有悲傷。
我的不捨,在於要離開這個讓我學會如何平靜的天堂,不必悲傷是因為,哪天想來了,妳只要出發,便會到達。
第二次離開池上,決定要重拾「池上日記」,把整本閱讀完畢,無論我是不是能懂得那樣的境界。
就讓寧靜沉穩的心境帶著自己出發前往人生下一個定點吧~只要妳心所向,這條路,就為了妳而寬闊平坦了。
留言
張貼留言